欢迎光临欧公 (欧阳修) 故里-永丰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首页 >> 魅力永丰 >> 历史名人 >> 新闻正文
历史名人
2022-10-06 16:04:30 来源:本站 作者: 点击数:
【字体:
打印

​​​​永丰历史悠久,人文鼎盛,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于北宋至元年(1054年)建县,九百多年来,其秀丽的山水和纯朴的民风,孕育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北宋天文学家曾民瞻,元朝文学家刘鹗,明朝状元曾棨、罗伦,兵部尚书聂豹,明朝外交正史郭汝霖,清朝状元刘绎,解放军上将郭林祥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贤人志士,是"庐陵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据县志记载,永丰有进士287人,状元4人,将军9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  北宋吉州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号醉翁,晚年更号“六一居士”。

欧阳修四岁而孤,因其父为官清廉,所以其父去世后,家贫如洗,到入学年龄也无法进私塾读书,母亲郑氏便成了他的启蒙教师。没钱买纸笔墨砚,郑氏就以荻枝当笔,沙盘当纸,教他认字、写字,这就是“画荻教子”故事的由来。他十岁时,从邻居家借书抄读。他天资敏悟,过目不忘,所作诗赋之佳,名播乡里。北宋天圣六年(1028)二十二岁的欧阳修,携带自写的诗文到达武汉,拜见翰林院学士胥偃。胥偃阅读后,连声夸奖:“你一定会名扬天下!”并将他留置门下,启迪诱导,指点学业。七年(1029)春,欧阳修就试国子监,一举夺魁,被补为广文馆生。同年秋,他参加国子监解试,再获第一,成为解元。八年(1030)正月,他参加礼部试,又夺第一,荣中“省元”。同年三月,他参加殿试,夺进士甲科第十四名,被授西京留守推官。从此,欧阳修步入仕途。由于他个性刚直,不屈权贵,仕途颇为曲折,一生三起三落。景祐三年(1036),开封知府范仲淹向仁宗皇帝建议改革吏治等而触怒了宰相吕夷简,贬知饶州(今江西鄱阳县)。欧阳修为了替他伸张正义,斥骂谏官高若纳“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而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康定元年1040)才被召回京,官复馆阁校勘职务。庆历三年(1043),仁宗颁布范仲淹的十项改革措施,称“庆历新政”。同时任命大力支持改革的欧阳修等人为谏官。保守派却诋毁范仲淹等改革人士为“朋党”。欧阳修作《朋党论》予以驳斥。仁宗读后深有感触,升欧阳修任知制诰(代皇帝拟写文稿)。后来,庆历新政失败,加上遭小人陷害,于庆历五年(1045)贬知滁州(今安徽滁州市)。后转知扬州(今属江苏省)、颍州(今属安徽省阜阳),至和元年(1054)才调回京城,任翰林学士。嘉祐五年(1060)任枢密副使。次年,改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治平四年(1067)辞参知政事,转刑部尚书出知亳州(今安徽亳县),后知青州(今山东益都)、蔡州(今河南汝南)。熙宁四年(1071)以观人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熙宁五年(1072)欧阳修在颍州住宅逝世。熙宁八年(1075)欧阳修葬于河南新郑县旌贤乡刘村(今河南新郑县辛店乡欧阳寺村)。

欧阳修是宋代政治家的杰出代表。他从政四十一年,为消除北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种种弊端而奋斗一生。他不避危难,积极参与“庆历新政”,坚决反对因循守旧。他为政力主宽简,不务虚名。他高风亮节,力矫社会陋习,培育士林新风,开创宋人重人格厚人品的时代精神。

欧阳修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宋代散文五大家苏洵、苏轼、苏辙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是公认的文坛领袖。他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表现出强烈的创新精神。他既注重文章的思想内容,又不忽视其艺术价值;既力矫轻靡浮艳的“西昆体”,又痛抑艰涩怪僻的“太学体”。他上承唐势,下启宋风,发动和领导了北宋古文运动,开创宋代平易流畅的文风。他的散文、诗词、赋、文学评论等,均突破传统的束缚,开辟了一条文学创作的新大道,为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欧阳修是北宋卓有成就的史学家。中国的二十四史,他一人名占两史(《新唐书》与宋祁合编),独撰《新五代史》,这在史学领域极为罕见。

此外,他使经学研究摆脱名物训诂的轨道,转入讲求义理的方向。他的《集古录跋尾》开创了古代金石考古学。他参编的《崇文总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家总书目。他编撰的《欧阳氏谱图》,创制宋以后记载世系传承的谱图法,促进了我国谱牒的繁荣发展。

“功名事业三朝相,道德文章百世师”,这是宋神宗对他的政绩、诗文和人品的高度评价。

明朝状元曾棨   

曾棨(1372-1432)  男,字子棨,号西墅,永丰县佐龙乡龙潭曾家村人。永乐二年(1404)中状元,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永乐三年(1405),明成祖命编修《永乐大典》,曾棨任副总裁。永乐五年,书成,曾棨因此升为侍讲,升任侍读学士。宣宗元年(1426),又升任詹事府少詹事,参与编修《三朝实录》。病逝后,被宣宗朱瞻基追赠为嘉议大夫,礼部左侍郎。作品有《西墅集》10卷、《睫巢集》18卷行世。

 兵部尚书聂豹

聂豹(1487年——1563年),江西省永丰县恩江镇聂家村人。字文蔚,号双江。谥贞襄。历任华亭县令、苏州知府、平阳知府、陕西副使、福建道监察御吏、兵部右和左侍郎、兵部尚书,后加太子太保。曾巡按顺天和福建。是中国著名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廉吏、抗倭名臣。

聂豹刚正不阿,在华亭县时,他严肃查处了一个仗着其岳父是朝廷一品大官的财务总管。同时,还查清了前几任官员不敢过问且跨年代较久、被有些人私吞的朝廷减免钱粮,追还税银1.6万两,米5600余石,多收秤头银2600两。在福建任道监察御吏时弹劾了福建司礼太监张佐、福建兵部尚书金献民、侍郎郑岳、福建礼部尚席书。巡按福建省时,严肃查处了福州的军队镇守太监赵诚、漳州詹知府、龙溪黎知县、建宁太守陈能等。嘉靖三十四年,聂豹不顾得罪皇上,当面反对严嵩死党赵文华的增加田赋等事宜上疏,被罢官降俸。

聂豹为官清廉,嘉靖二十六年,被聂豹得罪的那些官员不约而同联合起来用原查过的平阳府贪污案来打击他,而且被逮入锦衣狱,经过往返三四年稽查,终查不出任何问题。他一生廉洁,穷到冤枉入狱被逮时,家中积蓄连押往京师的途中伙食费都不够,还是好友陈西川资助才能押上路;被落职后,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经常步行往返于吉安的青原山、白鹭洲等书院教书。

聂豹以民为天,在华亭时,水灾旱灾严重,他除上奏朝廷开仓放粮外,还动员全县人民捐钱捐物,自己和夫人带头将家中积蓄及金银首饰捐出,通过募捐,得白银六、七万两,有效地救济了灾民。为了从根本上解除灾情,他大力兴修水利,疏通水渠3万余丈,修复废塘1.2万余丈,修筑堤岸1070余亩。当县令三年,华亭节余存谷19万余石。据华亭县志记载:“逃亡归来者足有3223户”。他深受朝廷官员和民众推举拥戴,当时福建民间给小儿取名亦流行以豹为名,以示崇尚聂豹。

聂豹热心教育,任职所到之处,都非常重视办学,并且亲自朝夕授学。一生所到各县以及任过职的地方,门生不少于千人。

聂豹有卓越的军事才华,在平阳时领军打退蒙古俺答军来犯。巡按顺天稽查马政时,首创了养马承包责任制。兵部时,指挥击败了侵犯蓟州的蒙古外虏。他与其他官员一道上疏建言请筑北京外城墙,并日夜在工地上指挥监督修建了北京城墙。他推行屯田之法,解决了宣府、大同军粮运输的难题。还冒死上奏据实核查严嵩之孙严效忠冒领军功案。江南倭寇猖獗时,调兵遣将,由于用兵计策得当,苏州、松江固若磐石,倭寇不敢妄动。他举荐与自己兵法一致的南京兵部尚书张经总督诸军,重用负责剿灭倭寇,取得了“王江泾大捷”。同时还平息了苗民作乱,惩处了江西德安盗贼。

聂豹是王阳明的主要弟子之一,江右王门的代表人物。他认同知行合一,认为“知其发也”才能体现在它的价值。感悟出本体虚寂道理, 主张养性,养心,戒慎戒惧。聂豹是阳明王学的忠实传播和推行者,全国著名的王学讲会,都是以主要成员参加。

聂豹著作主要有《大学古本臆说》、《被逮稿》、《困辨录》、《幽居答述》、《致知议略》、《良知辩》及《双江聂先生文集》(十四卷)等。其中《双江文集》十四卷、《困辨录》均被列入《四库全书》总目,并行于世。

解放军上将郭林祥

郭林祥,江西永丰人,时任军委纪委书记,总政治部副主任。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一方面军干部团连指导员、师组织科科长、团政委。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抗大总校队长、大队长、团长,八路军总部特务团政委,太行军区分区政治部主任。参加了百团大战。1944年任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参与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1946年中原突围时,任中原军区旅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与皮定均等率部向东线突围,完成了掩护主力向西实行战略转移的任务。后任华东野战军独立师副政委、华北军区军副政委。参加了鲁南、孟良崮、太原、西南等战役。1950年后,历任川北军区副政委,西南军区公安部队副政委,成都军区、总后勤部、新疆军区、南京军区政委,中共中央军委纪委书记,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中纪委常委。是中共八大、十一大、十二大代表,中顾委委员,第三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清朝状元刘绎

刘绎,江西永丰人。字瞻岩。生于清嘉庆元年(1796),卒于清光绪四年(1878)。清道光十五年(1835)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入值南书房。道光十七年,以三品京堂的官衔出任山东学政。在山东督学刻"劝课条规",著《崇正黜邪论》一卷,以整饬教育、促进学业、鼓舞善类。不久以父母年迈乞归故里。回归乡里后,则在鹭洲书院及青原书院作主讲。给生徒讲学,不涉偏激,不落虚空。以检查所作所为重,一以省察躬行为本。其间担任白鹭洲书院山长长达十二年。

 天文学家曾民瞻

 北宋天文学曾民瞻发明制造的晷漏,对于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曾民瞻(生卒年不详),字南仲,永丰睦陂(今永丰县坑田乡)人。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祖父曾朝阳,庆历二年(1042)进士,叔祖父曾匪,庆历六年(1046)进士,号称“二曾”。堂兄曾元忠,大观三年(1109)进士,则爱好天文、历法,撰有《天文图》、《春秋历法》和《古今年表》等著作。

受堂兄的影响,曾民瞻自幼聪明好学,尤其爱好天文,常常在夜间观察天象,有时甚至彻夜不眠,不论严寒酷暑,从不间断。执着的追求,奠定了他从事天文学研究的基础。

宣和三年(1121),曾民瞻考中进士,被朝廷任命为南昌县尉,管的是治安。在工作中,他发现郡置晷漏计时有误差,决定根据自己平日的观察数据,试制一种更为精密的晷漏计时。 

为了制造新晷漏,曾天瞻根据当地的经纬,观察天空的星象,测量四季的日影,注意朔望的月形,研究天体变化的规律,精确计算贮水器皿的容积,漏水孔通的大小。掌握了时空的准确数据后,又用铜、铁、木材等材料,制成铜壶、铜盆、铜斛、铜虬、铜钲和木箭、木偶等部件,配上机关,涂上釉彩,组装成一台新的晷漏。这种晷漏不但计时准确、外形美观,而且还可视听信号,应用方便。就当时来说,科技和工艺水平,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晷漏已失传,但曾民瞻创新的晷漏制造方法,在《南宋书》、《永丰县志》和《吉安府志》中有些记载。具体做法是:范金为壶,刻木为箭后,置二脚二斛,壶之水资于盆,盆之水资于斛;其于注水,则为铜虬张口吐之;箭之高为二木偶:左者昼司刻,夜司点,其前设铁板,每一刻一点则击板以告;右者昼司晨,夜司更,其前设铜钲,每一晨一更则鸣钲以告。又为二木图:其一用木荐之,以测晷景;其一用水转之,以法天象。

晷漏虽不是曾民瞻的发明,但他对计时仪器的改进,使它更为精密,对天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曾民瞻著有《晷漏》等书。

网站地图 关于我们 工作联系 法律声明

Copyrigh 2015 www.jxyongfeng.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公安网备 36082502000018
永丰县人民政府主办 永丰县政府办公室承办 赣ICP备12000893号-1 网站标识码:3608250005
管理员邮箱:yfxxzx@jian.gov.cn 电话(传真):(0796)2567516 技术支持:维网科技 安全检测